不吼不叫,才能做孩子最爱的平和父母,改善孩子注意力
每个有了孩子的家长都是“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”。脾气本来就不够好的家长,在看到孩子犯错以后就会大吼大叫去责骂孩子。
而一些脾气好的家长有时候因为各种原因也会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。其实仔细想想,发脾气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让孩子变好,可是发了脾气,孩子是变好了还是与家长的距离越来越远呢?
妈妈要用柔和的态度化解男孩在学校的坏“遭遇”
浩浩因为在学校打架,被老师狠狠训斥了一顿,心里很难受。回到家,妈妈发现他脸色不对,在妈妈的询问下,浩浩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说了出来。
妈妈听了浩浩的描述,不急不慢地说:“妈妈理解你的心情,以后和同学玩要注意分寸,不要最后弄得大家都不高兴。下次注意就好了,别多想了,老师批评两句也是很正常的。”
分析:男孩被老师批评了,回到家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安慰。如果此时我们因男孩做错了事,就大声斥责他,他一定会感到很无助,会因不被理解而更加难受。


大吼大叫只会让妈妈变得没有威信
一天,吴刚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:“妈妈,我们学校今天组织募捐,我本来准备捐出去您给我的10块钱……”妈妈刚听到这,就大吼道:“你把10元钱都捐了?那这周你就别再要零花钱了!”吴刚听妈妈这样一说,也大吼道:“我是想捐10元,可老师只让我捐2元,还告诉我2元钱也足够代表我的心意。”说完,吴刚转身跑开了。吴刚的老师是位好老师,他能从学生的家庭情况出发,作出正确引导。
分析:妈妈的教育方式和老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吴刚更喜欢老师,远离妈妈。所以,孩子产生依赖感还是排斥感,完全取决家长对孩子的态度。
越柔和的母亲,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
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,在于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如何做到这样一个“柔和”。越柔和的母亲,它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,凡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,对孩子叫喊的母亲,会慢慢失去对孩子的这种引导能力。
控制情绪,首先要明白,孩子的行为是家庭教育的产物
孩子如一张白纸,一言一行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。从某种角度说,孩子之所以产生问题行为,并不是孩子主动使然,而是被动影响与积累的结果。
不过,孩子的行为极具可塑性,只要家长掌握正确方法,便可以很好地塑造孩子的行为。
心理学研究表明,对事情的理解与可控感可降低对事情的消极情绪反应。因此,家长一方面要增强对孩子不良行为的理解,另一方面要提高自己对控制孩子行为方向的自信。这样,在面对问题时,家长所激活的愤怒、烦躁等消极情绪会得到明显减弱。


情绪上,学会自我放松
当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愤怒时,自我放松是调整情绪的有效办法。其中最容易操作的方法就是深呼吸。
这种方法是具有科学依据的,因为,人的情绪会引发生理反应,如生气时面红耳赤,害怕时脸色苍白。
反过来,人的生理反应同样也会影响人的情绪,如喝酒会觉得兴奋,按摩会觉得轻松等。而深呼吸会让自己的身体从消极情绪的状态回到正常状态,因此会让人的情绪变得更加平静,从而更为理智地解决问题。在深呼吸的同时,放松全身,并在头脑中想一想孩子行为,是不是不至于大吼大叫,是不是也可以用平和的语气说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