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用错误的奖励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
正确奖罚:避开“交易式奖励”的陷阱,助力孩子“承担式成长”。
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既需要被奖励、也需要被惩罚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做到“奖罚分明、奖罚得当”,才能帮助孩子成长。
许多家长不懂得奖励的方式,把原本“助力孩子成长”的好事儿变成了“阻碍孩子成长”的坏事儿;更有许多家长对孩子采取“只奖励、不惩罚”的教育方式,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养成了“操纵家长”的坏习惯,并逐渐丧失了应有的责任承担。
家长内心非常清楚:孩子最终会长大成人,步入社会,并承担属于自己的家庭和社会责任。
但是,“责任承担”却是目前家庭教育沦陷最深的一个误区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家长不断升级的“交易式”奖励和忽略错误、不予惩罚的教育原则,就是导致孩子缺乏责任心的罪魁祸首。
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,“奖励”是正向强化,而“惩罚”则是正向抑制。

但是,错误的奖励方式不仅无法帮助孩子完成正向强化,反而会误导孩子,影响孩子的成长。
正确的惩罚方式能够帮助孩子及时修正成长过程中的偏差,抑制孩子的错误思维和错误行为,培养孩子的规则感。
而错误的惩罚方式则会破坏孩子的自尊和自信,降甚至切断孩子成长的动力源,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严重后果。
所以,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“奖罚分明、奖罚得当”。
在这个过程中,家长需要关注的核心是: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,都要以“责任担当”为前提;要懂得“奖励是孩子完成目标后的措施”而不是“帮助孩子完成目标的手段”,而惩罚是为了“培养孩子承担后果的责任感”而不是“孩子无法完成目标时的激励手段”。
“孩子对家长的操控”是孩子无力承担责任的直接根源,而它的形成,就来自于错误的奖励方式:交易式奖励。而这种“操控”的养成,并非一朝一夕,而是在家长为了达到目的,与孩子达成“交易式奖励”的过程中逐渐强化。

当“孩子操控家长”形成了固定的亲子相处模式,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形成的责任感就会逐渐弱化,并最终消失。
“交易式奖励”的模式,首先是家长为自己挖掘的“陷阱”:宝宝 ,如果你乖乖听话,妈妈给你买糖吃;宝宝,如果你自己穿衣服,妈妈奖励你一块巧克力;宝宝,如果你今天在幼儿园里不哭,妈妈给你买新玩具……
当孩子在家长的“交易式奖励”模式中养成习惯,就会慢慢懂得用自己的行为去操控父母。随着孩子的长大,这种操控就会逐渐升级,直到家长再也无法满足孩子的意愿,就会让孩子陷入到“没有奖励、我什么都不会做”的怪圈儿里。
因此,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家长要学会正确的奖励方式: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,多进行精神奖励而不是物质奖励;把奖励作为孩子完成目标后的收获而不是完成目标前的手段;奖励与惩罚交互运用,帮助孩子养成规则感、增强责任感。
最后,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家长的正确奖励中,朝着正确的方向和自己想要的目标,健康、快乐、幸福地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