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高孩子的理解力,首先你要理解孩子
北大才女赵婕写道:我钦佩一种父母,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,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,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。
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,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,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,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。
可问题在于,怎么才能把握给予,怎么才能得体得退出?
一、给予孩子自我价值
曾经有一位农民父亲,他没有什么文化,却把儿子送上了北大,女儿送上了清华。当人问他有什么教育之道时,他曾说:
自己小时候家里穷,没念过书,自然也就没什么文化教孩子了,但他又不能由着孩子瞎混,于是就想出一个办法:每天等孩子放学回家,就让孩子把学校老师讲的内容跟自己讲一遍;孩子做作业,他自己也跟着在旁边读读孩子的课本,弄不懂的地方就问孩子,如果孩子也弄不懂,就让孩子第二天去问老师。
这样一来,孩子既当学生又当“先生”,学习的劲头就甭提多大了!哪怕是别人的孩子在外面玩的热火朝天,他家的孩子也不为所动,就这样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一路攀升,直到考上重点大学……
这其实就是一种恰当的给予,这位父亲给予孩子的不是“读书能上好大学、能有好工作、能挣更多的钱”,而是激发起他们的成就感,当孩子所学东西有用时,他就会很满足,有成就感,能在学习中找到快乐。相反,一味的物质激励,就会导致孩子攀比、压力增大。


二、适时退出孩子的个人生活
孩子成长的过程,就是父母慢慢离开的过程。
如果有一天,你发现孩子有反抗心理了,甚至和你起了正面冲突,那么说明孩子已经在维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了。如果你孩子十七八岁、甚至二十岁了你还管着他,而孩子也一直不反抗,那么说明他一直都不成熟。
曾有一位初中生的妈妈向我咨询,她的困惑是感觉和已上初中的儿子越来越陌生。儿子一回家就把自己房间门关上,她想多了解儿子,进儿子房间不敲门,事实上是为了查岗而搞突然袭击。儿子对此表示很不高兴,抗议过几次,妈妈不听,儿子就在自己房间的门上贴了一张“闲人莫入”。
当妈的感觉很受伤,她觉得自己努力去爱孩子了,却成了儿子眼中的“闲人”,心里备感失落。她说,我现在会按他的要求敲门后再进入,可是心里还是担心,这样万一孩子做点什么事真的就一点也不知道了,那我以后还怎么帮助他,怎么教育他?
其实孩子没有父母眼中那么弱小,他们其实什么都知道,他们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情。父母要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,强行闯入只会适得其反,只会让孩子更加疏远自己。
相信孩子,放松自己,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。